为您找到与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教育理论研究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当前,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难,尽管这只是众多社会问题的微小组成部分,但由于农村学生占了全国大学生的 15% ~ 17%,且他们属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这一问题广受社会关注。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例如大学生村官制度、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以此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难以根本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现行的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从户籍制度来讲,由于户口的限制,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城市就业受到限制较多。当前,国家在努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但是相当部分的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编制考试,都对非本地生源学生进行了限制。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来看,由于这个制度的存在,城乡之间的教育投入差距巨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薄弱,导致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基础没打好潜力就有限,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地位。
农村大学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本应受到眷顾与关怀,得到社会支持。现实生活中,也许他们中有人能得到社会慈善人士的捐助,但很难从好心人处得到一份工作。无处不在的就业歧视,缺乏公平的就业环境,限制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农村出身、素质不高、不善沟通、心理素质不良、工作能力不强、缺乏文艺才能、家庭负担较重,种种合理的不合理的借口都能成为用人单位拒绝录用他们的理由。考察当前的就业歧视状况,他们是就业歧视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他们在遭遇到各种歧视后往往求告无门,或者没有时间、资金、精力去维权,舆论监督媒体也因新闻价值不高而缺乏监督的积极性,从而使农村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的处境更加艰难。
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机构,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存在批量培养的弊端,即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都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进行培养与教育,导致农村学生不能将自己的就业目标与城市学生合理区分。由于农村学生就业资源的缺乏,在求职竞争中又无法与城市学生抗衡,从而处于竞争劣势。从高校的就业指导来看,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但是,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针对农村特点开展的工作还不多,这也导致了他们回农村就业的意识不强,从而影响就业。
2010 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5919 元,而培养一名大学生至少需要 50000 元,独生子女家庭尚需要全家 5 年经济收入来支持,更不必提多子女家庭的教育负担了。我国东部农村与西部农村存在巨大差距,西部农村家庭收入远远低于平均值。与收入相比,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笔巨额资金,所以家长必定会追求合理的投入产出比,对子女抱以很高期望,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在城市里立足。另一方面,他们又很难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源为子女就业提供适当帮助。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农村大学生就业中的无所适从,既要顶着社会的压力,又要顶着父母的压力。
不可否认,有相当多的农村大学生素质非常突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骨干人员有相当部分是农村出身。但从整体而言,由于先天基础与后天学习环境不良,农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确实有弱化现象,不论是基础知识还是工作技能,与城市学生相比确实出现一定差距。从择业观来看,农村大学生相对来讲比较落后、陈旧。他们认为自己好不容易走出农门,即使不当国家干部,也要成为坐办公室的白领,普遍偏向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想留在城市发展而不愿意回到熟悉的农村。城市大学生的择业观相对比较新,对自身的分析比较透彻,职业目标比较明晰,因此就业前景也较好。择业观的差别,成为农村大学生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对产品的使用不再局限于满足生理需求,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设计理念也从“以机器为本”转换为“以人为本”。在设计活动中,设计师将“以人为本”作为设计宗旨,因此,设计心理学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国内外的学者对设计心理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国外,设计师已经从设计的各个角度出发,为设计心理学编写了一些基本的定义。
心理现象的学者之一——赫伯特·A·西蒙在《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中提出,设计可以作为一门人机科学的心理学,从而使设计领域将设计作为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加以关注。在国内,江南大学教授李彬彬是我国最早进行设计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她2001年出版的《设计心理学》中指出,“设计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在工业设计活动中更好地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遵循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行为规律,设计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以此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有很多学者认为,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所有专业中的一门必修课,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指导设计师如何把握人们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他们的消费心理。同时,研究设计师在设计活动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产品对社会的影响,并使这些分析结果为设计服务,使设计能更好地反映和满足人们的真实需求。
对于设计心理学的定义,还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尚无定论,但可归纳出设计心理学的4个基本特征:①设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是设计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②设计心理学研究设计学领域中的每一个心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形成这些心理现象的相关因素和规律;③设计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指导设计师更好地遵循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开展创造性的设计活动,从而提高产品的真实需求度;④设计心理学通过对思维和创造过程客观规律的研究,可提升设计师的设计和管理能力。
对设计心理学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理论研究阶段,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设计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通过描述、预测和理解等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洞察人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使设计更好地服务于人。
设计是逐渐进化、逐步发展的。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设计对市场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设计学科的知识,以获取巨额利润。设计师从工程学、文学等学科的内容中提炼、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设计理论,而且这些设计理论还有更广阔的空间需要探究。随着人类社会逐渐成熟,设计师开始意识到不能随心所欲地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以人的本质需求为根本,并以此为目的分析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
20世纪90年代,设计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直到二战结束后,设计心理学才逐渐成型,主要有以下2方面的原因:①二战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设计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美学、工业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开始进入设计师的视野,并逐步成熟。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很好地促进了设计心理学的发展。②目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商品生产开始从“人适应机器”转变到“机器适应人”,市场已从卖方市场为中心转变为买方市场主导的时代。设计作为决定商品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迫切需要设计心理学作为支撑;反之,设计的发展也为设计心理学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唐纳德·A·诺曼对设计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提出设计师应如何研究产品,即关注产品的可用性,但不能抛弃产品的艺术美,设计集创造性、实用性、美感于一身的产品。
国内的设计心理学起步较晚,设计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程度较低,理论体系与实践环节脱节,设计师的真实想法往往与最终的产品相差甚远。生产商以制造指导设计,因此,现代市场中存在很多廉价、同质化程度很高的产品。在国内,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设计心理学的地位也较低。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心理需求。因此,对于设计师而言,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必将成为设计师的首要目的。未来,人们会看到更多的为人的设计,为人类的真实需求而展开的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心理学也在不断发展,但很多人对设计心理学的认识仅仅还停留在以往的阶段。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的某些思想观念转变很快,设计心理学的研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是停留在某一阶段。设计心理学应具有相应的时代性,只有把握好设计心理学的发展和变化,才能更好地利用设计心理学指导设计实践。
设计师难以了解所有用户的想法,也无法主导所有用户的意志,但认真为每一位用户考虑,抓住设计“以人为本”的本质,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也将会是永恒的。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指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它是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统一的综合学科,融合了艺术、技术、经济等多学科知识。工业设计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对人类生存质量的提升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个国家需要有创新的机制,一个民族需要有创新的思想和能力,一个时代需要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江泽民同志曾提到:“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温家宝同志就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长朱焘同志呈报的“关于我国应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建议”做出重要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反映出了工业设计在产业结构中拥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模仿不是设计,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设计教育培养的学生如果只会模仿,那不但是教育失败,更将是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严重制约。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培养的多数工业设计学生模仿居多,创新不足,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质量要求。因此,必须深入探讨工业设计专业的创新教育问题,切实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发端于20世纪70年度末80年代初,初期的工业设计专业基本都是从“工艺美术”专业演变而来的,其教育思想、观念、课程体系等也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国外的一些做法。尤其是德国1919年的包豪斯学校的教学与课程体系,更是我们现在很多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所“模仿”的对象,两者之间相差不多。诚然,1919年的包豪斯的课程设置有其科学并严谨的一面,对世界近现代工业设计教育体系的产生发展起过巨大的影响,对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也起过很好的指导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21世纪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和数字化时代。2006年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给工业设计下的定义与1980年相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设计已从关注单个的机器和产品的材料、结构、形态和装饰等,转变为更为广泛的系统价值追求和各种道德规范,设计师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广泛了,社会和企业对设计师的知识体系、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摈弃一些不合时宜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积极探索那些符合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为我们的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的中国梦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工业设计师。目前我国工业设计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突出的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创新教育思想和目标认识不足。目前我国设计教育普遍存在专业求多求全,专业界限划分过于明显,导致各设计专业间缺乏交叉融合。创新教育从教育思想观念或教育哲学层面界定的话,它应该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这种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的文化革新功能。创新教育目标体系包含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三大方面:创新知识又包含一般创新知识、学科或专业创新知识和相关学科创新知识等;创新能力又包括一般创新能力和特殊或学科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则包括创新个性与创新风格、创新伦理道德修养等。
2.课程体系设置偏于陈旧。目前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相当一部分是在工艺美术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受传统美术课程模式的影响较重。这些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表现手段的培养,使一些学生对设计的理解仅仅局限在产品造型的表达上面,导致了对工业设计目标的错误理解。有些院校是在工科院系开设的工业设计专业,大多推行工程教育的模式,这种工业设计在课程设置上,一般艺术类与技术类的课程都有,看似符合工业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的特点,但是往往缺少起着衔接作用的综合性设计课程的训练,艺术类和技术类课程之间相互割裂、缺少联系,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系统的设计程序和方法,不能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引发科学的思维。
3.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长久以来,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受工艺美术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由技入道”和“临摹”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缺乏个性化、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学过于程式化,流于“套路”和形式,缺乏创新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些都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缺乏启发和对话研讨,忽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现在相当多的教师中仍然存在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再加一块黑板就可以“打天下”的习惯,存在对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定势认识,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头脑中没有一席之地。较多时候,未能把投影仪、录像机、电视机、DVD机、计算机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工业设计教学领域。
4.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和措施陈旧。目前多数院校以考试成绩为主和平时出勤、课外作业为辅,来评定学生能力的评估模式,对于成绩的评定随意性和“一言堂”等问题较为突出。比如,课外作业成绩的评定,通常是以“像不像”、“做得细不细”为标准,教师的个人喜好和对作业的硬性要求往往决定了成绩的高低,就会造成对学生创新内容评判的偏颇,从而遏制甚至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另外一方面,课程作业量过大也造成了学生疲于应付,无暇对设计题目进行创新构思,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学生思维的质量上不去,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学习状态。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着重研究与解决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只有创新教育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使高等学校在新时期不断发展壮大。当下,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创新教育理念已被大家所熟知并认同,创新教育对于高等院校的各个学科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因工业设计自身的学科特点,其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改革尤为重要。因此, 如何在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工业设计教育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针对我国目前工业设计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工业设计人才的创新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改善课程体系设置,强化衔接性课程训练。目前我国高校专业的课程体系通常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以及一些实践环节等组成,每部分教学之中包含了一组课程,从形式上看,课程体系较为完整,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课程间内容割裂严重、彼此间的前后承接牵强的问题,结果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只顾着学好每门课程,而不去思考课程间的关系,在具体课题设计时也就做不出有创意的设计来,未能将所学知识最大效用的运用。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改善课程设置并强化“衔接性课程”训练来解决。这里所说的“衔接性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科特点进行相互交叉、融合而设置的主干课程。如前所述,工业设计包含工学、美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是自然与人文、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综合而成的“大知识体”,设置适当而科学的“衔接性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例如,造型基础课程即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衔接,这门课程包含了形态构成知识、材料与工艺技术、结构与机能原理以及美学与艺术等多学科领域知识,将产品造型中的形态、结构、材料、装饰、工艺等要素有机地联系,以协调这些造型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创造一个科学而和谐的造型形态。再如,可以设置面向具体设计的综合课题训练环节,即专业基础课程过渡到专业课之间的一个实践环节。围绕着之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一个综合性的设计课题训练,使每门专业基础课程都成为此设计课题的知识支撑。通过综合课题训练使学生能够把之前一段时间内所学的东西,综合运用到具体设计实践上,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知识主导型的授课(讲授法),一是设计主导型的授课(练习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方法适合设计理论的阐述,对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课程的知识较为适宜,但缺点是没有课堂上的实际训练,从而实现不了设计理论向具体设计的转化,不利于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提高。练习法一般是围绕教师制定的设计题目展开教学,根据课题的需要教师把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授课方式突出了学生实践动手的训练,但缺点是学生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课程的知识,还有教师指导设计过程中往往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诸如“应该这样”、“这样做不对”等说辞频频出现,缺少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教学,这些同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这两种授课方式结合起来,科学、有机地组织授课内容和训练题目,形成一个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教学方法体系。
3.学生、教师齐头并进。从学生角度,需要培养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团队合作意识等。学生需要在扎实的基础设计学科学习基础上树立强烈的批判意识、问题意识,头脑中充满疑问,培养创新精神。全面而系统的基础、专业设计知识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它是高质量、有创意的设计作品产生的基础。批判意识从本质上讲就是养成一种求异的思维品质,它是提高创新能力、训练创新思维的前提。网络极大地拓展了学习领域,各种新技术和新材料不断呈现,各种思潮和学说不断出现,这都需要学生自己必须具备独立地批判意识,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独特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现代设计的全过程性决定了设计已不再是单个人能独立完成的,由于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有限性,设计中的合作成为现代设计领域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工业设计教育中,还大量存在强调个人的设计创意,注重作品的个人风格,缺乏培养学生的协同精神。现代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成为能够理解他人、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设计者。
从教师角度,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加强实际项目的设计经历,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的创新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懂得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艺术,善于灵活多变地激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潜能。高校通过加强管理和教育,帮助教师树立创造教育的新观念,实现教师教学观念上的更新。教师应不断加强和提高实际设计经验,积极参加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项目,或指导学生参加含金量较高的设计比赛。鼓励教师定期到大型企业或设计公司进行实践研修,提高自身的工程方面的认知和设计理论的提高,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的“双师型”教师。
4.制定鼓励机制,营造利于创新教育的环境。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机制管理上,需要制定更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和办法,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施展空间和可能。一方面,对于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设计大赛、获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或科技创新项目等,应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物质奖励或工作量补偿等措施;一方面,对于鼓励学生创新方面,可以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含金量较高的各种创新设计大赛,或者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设计实践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对于参赛获奖或申报项目成功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奖励或学分。通过对教师、学生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的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另外,鼓励学生自己组建一些设计类小组(比如电脑设计小组、设计工作室、创造学习会等)或参加各种国家级、省级设计团体(比如工业设计协会、艺术设计协会等),通过这些学团、协会组织的活动,营造创新、创造环境氛围。
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发展至今已有近40年的时间,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显得有些稚嫩,但是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国家、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与支持,大有方兴未艾之势。然而,我们的教育又显得与这种势头不匹配,尤其在创新教育方面存在认识不足、课程体系和方法手段等过于陈旧的问题。对于以上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比如加强衔接性课程的设置与训练、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鼓励师生共同创新意识以及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等,希望这些措施能为我国设计类专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参考与借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学科教育相关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内容仅供参考阅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 全文如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现在的学生大都疏于阅读,或根本不阅读。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就真的无能为力了么?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有必要把握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向,使他们不但能很好地完成课堂阅读,而且还可以很好地完成课外阅读。
中学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听、说、读补天然之不足读、写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离不开阅读。因为阅读可以扩大你的知识面,在短文里,蕴涵着丰富的语法,这对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很有帮助。阅读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语言的兴趣。阅读还可以扩大词汇量。所谓词汇量不是指你知道它的意思,而是知道它怎么用。阅读可以增加对该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大量的阅读,可以形成一种语感。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书补天然之不足。”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比如:
读书,可以增长见识;读书,可以净化心灵;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读书,可以提高口才;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读书,可以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阅读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在陌生的情况下,通过阅读这一桥梁构成的一个心灵间的互动过程。让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从而使读者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与学生主动积极阅读课文关系。在互动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从而让学生从中得到美和享受。
阅读更是一种追求思想美德、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写到:“对于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现在的学生大都疏于阅读,或根本不阅读。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有学生自身的问题,比如懒惰、缺乏阅读兴趣、不重视阅读等;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可供吸取外界信息的方式多元化,如广播、电视、网络等,这些因素对传统阅读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热衷于传统阅读的人正急剧减少。据报道。10年前,在大学生中,阅读《红楼梦》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而通过其它方式阅读的占百分之十,而现在刚好相反。这足以说明人们对传统书籍的阅读越来越少。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现象。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帮他们指明正确的阅读方向,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阅读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阅读。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愿意读,喜欢读,乐于读,从而逐步提升学生阅读效果。
1.从不同阶段的学生主体着手,注重学生阅读
初中学生与小学生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男生与女生之间有了爱慕之情,当然,这主要归结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会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时候,就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推荐一系列关于爱情的中外名著;在课堂教学中,也结合实际,有意识地渗透一些经典的爱情桥段、故事、名言等。与此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爱情,让学生能够清晰看明白爱情的实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可谓一举两得!
2.以民俗文化为载体,牵动学生阅读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国家,节日多,并且每个节日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价值。2007年12月17日,我国明确规定将清明、端午、中秋也定为节假日,放假一天。像上面这些节日,包括春节、重阳节等都属传统节日的范畴。这些节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有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作为学校中主要的语言学科,初中语文就担负着传播民族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责任。能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有神话传说,有民间故事,有诗词歌赋,不胜枚举。而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宝贵的阅读的资源,让学生阅读这些资源,因为故事情节紧凑,他们会非常感兴趣,在学生带着兴趣阅读的同时,也就潜移默化地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3.课堂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
教师在上课时,不能一味平铺直叙,这样教师充当的不是“授课者”,而是“催眠者”,学生不多久就会恹恹欲睡,提不起精神。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当讲到精彩的部分,学生感兴趣的时候,突然中断讲解,在学生面前卖卖关子,就像评书中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中一样,给学生留下悬念,留下思考的空间,掉掉学生胃口。然后告诉学生,后面的内容我们自己可以阅读找到结局,然后就告诉书的题目,让学生内心深处驱使自己去阅读。
学生的学习与阅读联系紧密,是永远分不开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内容都是通过阅读来完成的,有太多太多的信息是通过阅读得到的。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从各方面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让学生的阅读由被动变成主动,由不自觉变为自觉,逐步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Java是一种跨平台的、解释型语言,Java源代码编译成中间“字节码”存储于class文件中。由于跨平台的需要,Java字节码中包括了很多源代码信息,如变量名、方法名,并且通过这些名称来访问变量和方法,这些符号带有许多语义信息,很容易被反编译成Java源代码。为了防止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使用Java混淆器对Java字节码进行混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基于JAVA 语言的混淆器设计模型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随着软件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产生了很大的利润,因此逐渐出现了很多盗版软件,对软件开发企业的利益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也影响了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代码混淆技术是目前保护软件版权的重要技术,它能够混淆转换源程序,产生性能等价的混淆代码,使逆向工程的难度增加,对于软件盗版是一种很有效的打击手段。
1.1 防御静态分析
1、设计混淆。设计混淆是在外形方面进行混淆,它作为第一道保护软件的措施,目前已经相对成熟。主要方式为改名和删除操作,以此来混淆转换代码。
2、类结构混淆。类结构混淆要首先融合或分裂软件的类结构,然后隐藏具体的类型,使系统类图的结构得到破坏,进而对真正的设计目的进行隐藏,以完成相应的混淆转换。
3、类内混淆。首先应当隐藏类内部的控制流跳转,通过类内部的方法进行融合,防止调用重构方法。然后进一步缩小粒度,考虑内部循环操作。再加入不透明谓词在程序控制流当中。最后交换整个方法的控制流,使攻击者无法理解程序控制流的转换,从而达到保护软件安全的目的。
4、数据混淆。在类内部方法间和方法内完成混淆转换控制流之后,虽然能够起到有效的软件保护作用,但是一些重要数据仍然显示存在于程序之中。而软件盗版者恰恰极为重视这一方面,因此,还需要混淆转换数据,例如变量重组混淆、数组重构混淆等,将关键性数据进行隐藏。
5、预防性混淆。预防性混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反编译算、反汇编等方法进行软件盗版,对这些方法的实际应用进行阻止,以达到对软件安全的保护。
1.2 防御动态分析
防御动态主要是将一些动态运行过程中的标记性信息和程序中的调试信息进行删除,同时将反跟踪调试代码进行嵌入。不过,在当前的实际应用中,防御动态分析技术还缺乏足够的成熟性。由于它主要是用来对相应程序的运行信息进行分析,而就目前的相关技术来说,要实现这一点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此,防御动态分析技术还需要不断的进行提高和完善,以达到更好的软件保护效果。
1、预处理模块的设计。在混淆转换系统中,开始运行的是模块预处理模块,主要是预先分析源程序代码,在选择阶段提供相应的信息给混淆转换算法选择。程序代码分析技术是预处理模块的主要技术,通过预处理模块的数据流程分析、控制流程分析和其它基本分析,源程序会生成JAVA 类关系树、数据流程图、程序符号表等程序信息,在以后的程序分析中,以这些信息作为主要信息。预处理模块中包含了数据流程、控制流程、基本程序等几种分析方法,每种分析方法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各种方法的合作,共同完成了预处理模块的设计。
2、混淆算法池的设计。由于软件的种类很多,因此没有任何一种混淆算法能够满足所有种类软件的安全要求。对此,应当将几种混淆算法进行组合,形成混淆算法池,这样才能有效的对各类软件的安全进行保护。要进行这样的设计,就应当具有一个能够对大量的混淆算法进行管理和储存的模块存在于代码混淆转换系统当中。其中的基本操作对象就是各种混淆算法,混淆算法池的任务是对这些混淆算法进行运用、存储和管理。
3、混淆转换执行器的设计。在混淆算法的应用中,混淆转换执行器应当具有选择功能以及排序功能。在混淆转换执行器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混淆算法应用模块和混淆算法选择模块。将混淆算法池中选择的混淆算法和预处理模块分析处理后的程序信息输入到混淆转换执行器当中,混淆算法选择模块对最为合适的混淆算法进行选择和组合,实现程序的混淆转换。在每次执行完混淆算法之后,如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性能要求,将会返回混淆算法应用模块当中,重新选择和组合混淆算法进行混淆转换,直到最后达到要求,才会输出混淆之后的程序信息。
结论:在当今社会中,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软件产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十分可观的利润,这就给盗版软件的出现创造了可能。为此,应当加强对软件安全的保护,降低盗版软件带来的危害。基于JAVA 语言的混淆技术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技术,本文对其设计思想及设计模块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推动软件安全保护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CATIA是法国达索公司的产品开发旗舰解决方案。作为PLM协同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制造厂商设计他们未来的产品,并支持从项目前阶段、具体的设计、分析、模拟、组装到维护在内的全部工业设计流程。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基于CATIA的方程曲线设计建模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在航空、航天等领域,产品设计中包含大量重要的特殊曲线。这些特殊曲线往往是为了满足设计要求,通过理论设计和计算推导得出,具有明确的方程表达式。CATIA 作为当代主流的CAD/CAE/CAM 一体化软件,已经在航空、航天领域广泛应用。CATIA 软件提供诸如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二次曲线、螺线、螺旋线等常规曲线建模工具栏命令,可以通过工具栏命令直接进行这些曲线的设计建模,其它曲线则没有直接的建模工具栏命令。因此,实现一般方程曲线在CATIA 软件中的设计建模显得尤为重要。
专门针对CATIA 方程曲线设计建模的国内文献较少。涉及、相关的文献大多集中在渐开线,其它方程曲线较少。在渐开线设计建模方面:徐锐良等[1]在CATIA 环境中利用渐开线的直角坐标参数方程得到一组渐开线上的离散点,使用样条线将这些离散的点连接起来,完成了渐开线的设计建模;周厚建等[2]依据渐开线生成的几何原理,使用CATIA 相关模块工具命令完成了渐开线的设计建模;朱明一等[3]根据渐开线的直角坐标系参数方程,使用CATIA 知识工程工具栏建立法则曲线,结合相关曲线工具栏命令完成了渐开线的设计建模。这三种方法是目前典型的渐开线设计建模的三类方法。
结合方程曲线对比分析以上三种方法:
(1) 通过样条线连接从曲线方程得到一组离散点来实现方程曲线设计建模的方法实际上是用样条线对方程曲线的一种近似,特点是直观、简单,但方程曲线的设计建模精度无法有效保证;
(2) 依据曲线生成的几何原理进行曲线设计建模的方法可以获得CATIA 软件系统支持精度的曲线模型,曲线模型精度可以得到有效保证,但对于没有明确几何原理的方程曲线该方法则无法完成,具有很大局限性,同时该方法需要把曲线生成的几何原理转换成CATIA 软件支持的工具栏命令,是基于CATIA 工具命令的对曲线生成几何原理进行的二次设计定义,设计建模过程复杂,建模思想晦涩、不易理解;
(3)使用曲线方程建立法则曲线同时结合相关曲线工具栏命令实现方程曲线设计建模的方法具可以保证方程曲线设计建模精度,同时相比较而言,设计建模思想简洁、直观。通过以上对比分析,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于方程曲线的设计建模作者认为法则曲线结合相关曲线工具命令的方法在三种方法中最为理想。
法则曲线结合曲线工具栏命令的方程曲线设计建模方法具有诸多优点,该方法建模过程一般包含由以下三个步骤:(1)建立法则曲线;(2)建立平行曲线;(3)平行曲线的混合、投影等。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对法则曲线结合曲线工具栏命令的曲线设计建模过程进行说明。
2.1 建立法则曲线
CATIA 法则曲线使用的曲线方程为直角坐标方程,同时要求曲线方程可以转化为函数表达式,或者直角坐标参数方程。在CATIA知识工程工具栏中打开法则曲线编辑器,创建名称rule.y 法则曲线,在规则编辑器中输入y 关于t 的函数关系。同理,依据x 关于t 的函数关系建立rule.x 法则曲线。
2.2 建立平行曲线
在CATIA 软件中沿Z 轴方向建立一直线段,作为平行曲线命令操作对象,直线段的长度限定了参数方程中以t 为自变量的函数曲线的建模范围。选择平行曲线命令,以直线段为对象,ZX 平面为支持面,建立法则曲线rule.x 的平行曲线)。同理,以ZX 平面为支持面,建立法则曲线rule.y 的平行曲线。
2.3 平行曲线的混合、投影
选择混合命令,建立两条平行曲线的混合曲。将混合曲线向XY 平面投影,得到的投影曲线即为要求的方程曲线。混合、投影对于可以写成函数表达式y=f(x)的简单曲线方程,只需按照函数表达式建立法则曲线,创建法则曲线的平行曲线即为所需的方程曲线,而无需进行平行曲线混合、投影。
文章对CATIA 环境下一般方程曲线设计建模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通过实例对基于法则曲线的方程曲线建模方法进行了论述和说明,对方程曲线设计建模工作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浅谈基于CATIA的方程曲线设计建模研究】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新名词透露了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以前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现在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内心的感受,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这拉近了执政党与人民的距离。党员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设计的新思路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从本质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活动及过程,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设计中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设计 融入
1.存在对象性人格缺失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对象性实际是指载体发生作用的对象,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特点会直接决定着载体的设计及功能的发挥,从而进一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设计的对象性人格缺失更多的表现为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性别、年龄、性格特征以及现实需要。相同的教育内容对于不同的受教育者采取同一载体进行教学,从而导致受教育者就貌似一个个被动接受、缺乏独立见解的机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传递知识和价值要求就很难深入到受教育者心中,真正实现内化。这就导致一旦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当受教育者的需求和社会要求间产生冲突的时候,那么这种弊端就会完全暴露出来。
2.忽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情感交流的需要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全方位发挥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设计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片面强调认知的作用,而忽视对情感交流环节的设计。没有情感的交流,那知识只能作为一般性的理论固化于人脑中,停留在表面层次上,不能真正融入到人的思想意识中,也就不能形成相应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加强心灵沟通,教育者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从而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1.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是思教载体设计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设计应更加注重受教育者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兴趣爱好。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就是根据不同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和思想实际状况来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首先要正确把握这种差异性,把握不同类型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从而加深对受教育者的认识,以便因人而异,更好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育人理念;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群体特点和个体差异。其次就是载体的运用要有节奏、有层次。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心理需要,发展方向来确定载体的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激发。
2.关心受教育者的需求是思教载体设计的切入点
人的需要和感受是多层次的。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一个包含六个方面需要的有机统一体。并且每个阶段所表现出的需要是不同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设计首先要尊重受教育者不同层次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每天接触的事物是不同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同样决定着人们的需求。根据受教育者需求不断变化的这一特点,就需要教育者及时的了解受教育者,了解受教育者需要的变化,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育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在教学载体设计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部分是在课堂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或者融入到科学文化课程各科教学中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不能单纯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充分利用每一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教学载体,要着重注意发挥每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育者一定要秉着人文关怀的原则,在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与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满足受教育者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需要。关心受教育者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只有受教育者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地位,才会更乐意参与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去。
2.在网络载体设计中,促进载体运作的双向性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网民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网络对我国的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设计过程中应该抓住机遇,促进人文关怀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融合。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有方向的,如果事物总是朝一个方向发展,那么就是单向运动,如果是朝两个方向或者多个方向发展就是双向运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作过程更多的是偏向于单向性。
随着网络的出现,传统单向的以广播、电视一般采取单向传播的方式慢慢暴露出了自身的弊端。网络具有双向性的特点,网络载体以其交互式的传播方式即双向运动越来越体现出了它的优越性。网络载体的设计过程中要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教育信息,并及时作出反馈。还可以在与教育者的交流过程中利用虚拟网名,克服自身的心理弱点促使自己敞开心扉。
3.在谈话载体设计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谈话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一个或多个受教育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向其传导某种思想和观念,帮助其解决某种思想问题或认识问题的一种教育形式。谈话这一载体是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设计过程中,要起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尊重受教育者个性,尊重其个体差异的作用,就需要充分利用谈话载体,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因素。
谈话载体是针对个别受教育者的问题而设计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充分利用谈话载体不仅能有效的解决受教育者的问题,还能促使其更快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谈话载体的设计过程中,还要注意尊重受教育者,平等待人,因为在谈话过程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是面对面的交流,受教育者能直接感觉到自己是否受到尊重,是否受到平等对待,这将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还要注重情理交融,不能单纯的摆道理,要在这个过程中“察言观色”,注意到受教育者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适时地改变方法,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每一个教育细节。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设计的新思路】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学前教育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儿童学前教育的误区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1什么是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是我国对儿童智力开发的重点基础教育。儿童的学前教育主要依靠家长及教师的引导,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促进儿童大脑各部位功能逐渐完善。由于学龄前儿童正处在人生中智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阶段,因此,科学的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及家长运用正确的教学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儿童的学习模仿能力,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然而学龄前儿童也同样处于心智极不成熟的时期,这时家长及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出现些许差错,都将影响孩子的日后发展,因此只有谨慎对待孩子的学前教育,才能确保孩子心智的正常发展。
1.2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
学前教育主要针对3-7周岁孩子进行的保育和教育,其思想最早由德国教育家提出并推广,到现在为止,学前教育的思想已被大部分人所接受.我国也开始了学前教育体系的构建。然而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较晚,国内缺乏专业系统的幼师培训学校,导致我国现有大部分幼师文化素养不足,无法满足儿童在智力发育时期的教育指导需求,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育,也阻碍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2.1学前教育机构缺乏专业的教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对孩子的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作为我国重点的基础教育,由于其发展的时间较晚,而且国内没有系统的专业培训机构,导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缓慢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前教育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不足,只能根据教师自身情况安排教学内容,课程过于单一,且缺乏趣味性,降低了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开发。此外,由于我国教育体系为应试体系,因此,国内学前教育机构难免将重心放在儿童的学习成绩上.一味的填鸭式教授儿童书本上刻板的知识,忽略了对儿童想象力及创新力的培养,导致大部分儿童缺乏了自主学习能力,对儿童日后的学习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
2.2学前教育过于偏重智育教学
学前教育作为对儿童智力开发的一门基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将教学重心放在智育教学上,从而忽略了对儿童心理的培养儿童处在一个心智极不成熟,却最易塑造与发展的敏感时期,过度的智育教学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儿童的智力.却限制了儿童自身的发展,容易扭曲儿童的学习观,导致儿童为学习而学习,丧失了学习的创新能力,造成儿童日后自身综合素质修养不足,不利于我国的稳定发展。
2.3缺乏优良的学前教育环境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国内缺乏对幼师专业系统能的教学机构,导致国内高品质幼师少之又少.现有多数幼师文化素养不足,而高品质幼师往往被经济实力较强的学前机构聘用,这些机构拥有较好的学习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但入学费用过高,只有小部分人群能够承担起这些费用,而其他学前教育机构,由于缺乏资金,无法为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教授课程也过于单一,忽略了对儿童学前的心理教育,限制了儿童心智的发育,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3.1过于关注孩子的知识储备,忽略孩子的学习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在日后拥有更大的竞争实力,不在学习的起跑线上落后别人,往往会选择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而由于我国应试教育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故而家长及幼师在对儿童进行引导教学时,也将重点放在应试方面上,限制儿童喜好玩乐的天性,将儿童禁锢在枯燥的书本中,一味的教授孩子上学的基础知识,忽视了儿童自身的感受,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过度的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儿童在心智发育期只接受填鸭式教育,磨灭了孩子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对知识只能做到死记硬背,无法做到融会贯通,影响儿童日后学习与发展。
3 .2为孩子制定过高的标准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放在教学事业上,这也就造成家长之间的攀比心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是我国家长的普遍心理,而学前教育恰恰满足了家长的这一心理。因此大部分家长为了自己的心愿,不顾孩子的意愿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同时家长也忽略了儿童的心智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为孩子制定过高的标准,导致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时,学习压力过大,反而阻碍了儿童的智力发展。国内学前机构大多按小学模式教学学前教育时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上学前发展心智水平,让孩子能更好的接受日后的教育。
然而国内多数学前机构曲解了学前教育的涵义,将学前教育理解为小学教学的预备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立的课程也多与小学课程相关,过度的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孩子心智发展的培养,导致孩子心智发育缓慢,对孩子日后求学造成一定的阻碍,失去了学前教育的意义,对我国教育事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学前教育是我国重点的基础教育,受教人群为学龄儿童。由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心脑智力发育极不成熟,在进行学前教育时,需要老师及家长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孩子的智力,达到学前教育的目的,然而我国目前学前教育机构并不十分完善,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知也过于狭隘,往往造成孩子接受学前教育后,并没有心智上的发展,这不仅造成了家长经济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妨碍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对其日后求学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只有纠正人们对学前教育认知的错误观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才能进一步发展,进而促进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线教育即e-Learning,或称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现行概念中一般指的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与网络培训概念相似。是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在线教育系统学习路线模块的设计与实现xg 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在线教育系统学习路线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全文如下:
开放存取是基于自由、开放与共享的理念,依托网络技术的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和信息交流模式,其在多个领域掀起了各种形式的开放存取运动。在线学习系统就是在此思想的推动下,伴随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出的新的教学管理形式。并且伴随着现代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生存竞争的逐渐加大,提高教育质量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在线学习系统的建设水平也早已成为衡量现代大学建设的重要指标。
现有的在线学习系统集成了网络共享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管理、视频课程和师生交互等多功能功能为一体。在国外已经设计实现了众多虚拟学习环境模型,例如E - learning,并且在实际使用中不断改进。它们应用简便并具有很多教学工具,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教师与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需求。
如允许发布教学大纲,更新布告栏,进行课程预设,通过搜索引擎对现有资料进行查找,提供丰富的参考教材、传统教材和多媒体资料,并可以进行简单的编辑,内置博客等新兴的展示交流工具,以及在线交流、留言板和论坛等即时交互工具,以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另外,还有练习模块,作业模块,下载模块等教学辅助模块的支持。国内著名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早已相继成立了大学课程中心。通过调查研究和使用实践证明,大学课程中心能够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但是现有这些在线学习系统都忽略一个问题:他们全部既没有预设的学习路线功能,也没有针对特殊使用者的个性化学习路线,可以使使用者按照学习路线中的课程设置进行学习。比如当一名使用者申请某门课程的学习时,现有的在线学习系统不会提示使用者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必须具备的知识和应具有的能力,导致课程的申请者申请课程之后发现无法继续学习所选的课程。因为现实中申请者必须按照既定的课程顺序进行学习,在前导课程得到及格的成绩时才能学习当前选择的课程。
而在线学习系统预设学习路线并修改学习路线模块可以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分析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例如得到学习某门课程的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将这样的关系写入数据库表中,通过程序生成预设的学习路线,当使用者选择学习某门课程时,使用者会清楚的得到学习这门课程所必需学习过的前导课列表,如果使用者前导课列表全部标记为完成,则可以学习所选课程; 否则将不能学习。其次如果前导课程是多门课程的情况出现则需并行学习多门前导课。
第三如果前导课还存在没有完成的前导课,则一直找到第一门课程从头开始学习。第四为保证系统的灵活性,管理者也可以针对特殊使用者提出的需求修改预设的学习路线。并且上述方法还有另外一项重要的作用,由于在线学习的特殊性,教师无法有效监督网络另外一端使用者的学习情况,而学习路线的预设功能则能为监督学生学习起到很大的作用。
文章以辽东学院课程中心为例主要讲述在线学习系统学习路线预设与修改等技术,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的实现做了详细的叙述。预设学习路线功能可以弥补学习者盲目选择课程的缺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监督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在线学习系统。在线学习系统的设计事先做了充足的准备,收集大量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课程关系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串行路线、并行路线和混合路线,分别建立数据模型。根据上述数据模型建立了学习路线预设框架模型,将其加入到课程中心,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效率。
1. 1 数据表的分析
对于在线学习系统的学习路线预设模块需要以下两个功能: 学习路线预设功能和对预设的学习路线按照特殊用户的要求进行修改的功能。
一般来说在线学习系统的学习路线预设就是设置课程和课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各门课程之间前导和后续的关系,是由授课者( 通常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 决定的,然后将其写入授课计划以便执行。对于学习路线的预设是,首先根据授课计划将每个学生的学习路线归纳成一个实体,然后通过二维关系描述。其次根据事先的授课计划将课程归纳成一个二维关系。两个二维关系通过关键字约束,某学习者选择学习当前课程,程序会通过约束关键字中所选当前课程的前导课号和完成状态,如果前导课程已经被标记为完成状态则可以学习当前课程,否则先学习前导课。对于修改预设的学习路线功能则可通过管理员强行修改二维关系表实现。
1. 2 课程关系类型的分析
根据学习常识某一门课程一定不是孤立的,一定会存在前导和后续课程。如果某门课程的前导课程只有一门课程的情况出现,那么学习者只需学完这一门前导课程就可以向后学习自己所需的课程;但是大多数情况是某门课程的前导课程是大于一门课程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经过分析会出现三种常见的状态,分别总结为串行学习路线、并行学习路线及混合学习路线。串行学习类型的学习路线链条来说,某一门课程的直接前导课程只有一门,但该前导课还存在自身的直接前导课程,如果学生希望学习课程D,只有先学习课程A,然后学习课程B,然后学习课程C,最终才能学习所选择的课程D。
并行学习类型的学习路线链条来说,某一门课程的直接前导课程不只有一门,学生如果希望学习课程C,但是课程C 具有课程A 和课程B 两门并行的前导课,那么学生只能同时选择学习课程A 和课程B,完成后才能向后进行课程C 的学习。
混合学习路线来说,有时某门课程的前导课在学习链条的某一节点可能是并行学习的情况,有的时候可能是串行学习的情况,对于不同的情况可以分别进行串行学习路线、并行学习路线进行学习。
2. 1 学习路线类型的判断
在所有课程的信息都确定填入前面所述的二维关系中后,当学习着选择某课程时便会进入预先设定好的学习路线,该路线首先判断当前课程的前导课程数量,如果不大于1,则可以学习该课程的唯一门前导课或者直接学习该课程; 如果大于1,则判断该课程的直接前导课程数量,如果不大于1 则进入串行学习路线,如果大于1 则进入并行学习路线,过程如图4 所示:
2. 2 串并行学习路线的设计
在学习着选择课程,并且进行了学习路线类型的判断之后,学习者要按照预设的学习路线进行学习,为了简化串行学习路线和并行学习路线设计流程图。如串行学习所描述的那样,当学习着选择学习课程A 时,必须先学习课程B 和课程C。在学习课程B 和课程C 时需要经过和课程A 相同的判断过程。经过类型判断得到课程A 的前导课程数量大于1,并且又判断出课程A 的直接前导课程为1门即课程B,不是并行学习路线,所以就要先学习课程B。课程B 所经过的判断流程和课程A 一致,发现还有课程C 需要学习,还要进行课程C 的学习。如果系统判断未学习完成,就继续学习课程C,当课程C 学习完成就可以沿着串行学习路线学习课程B,然后是课程A。以此类推即为串行学习路线。
2. 3 修改预设学习路线的设计
如前所述得到预设学习路线的方法和学习路线类型判断及如何在类型判断后按照学习路线学习的方法,但是学习路线的预设又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在设计中具有按照学习者的合理意愿进行学习路线修改的功能: 先由希望修改学习路线的学习者通过发送信息的方式发送修改学习路线的申请到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不具备修改学习路线的权利,所以任课教师再通过课程中心内信息的方式发送给管理员,管理员审核通过并备案后授权教师修改相关学生的学习路线,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学习路线预设与修改如图7 所示:
3功能测试
对于预设学习路线和修改学习路线功能的测试是在辽东学院课程中心这个在线学习系统上进行的,辽东学院课程中心是辽东学院自主开发的在线学习系统,其运行基于辽东学院校园网。参与测试的学习者人数达到2 300 人,课程数量5 门。共生成参与测试的学习路线实例11 500 个,其中预设串行学习路线2 300 个,预设并行学习路线2 300个,预设混合学习路线2 300 个,将前导课完成状态标记为完成状态的学习路线2 300 个,修改预设学习路线2 300 个。全部的预设学习路线都能按照设计的要求约束学习者沿路线进行学习,修改学习路线功能也能够按照学习者的要求在管理员的权限下进行合理修改。
预设学习路线和修改预设学习路线模块在辽东学院课程中心和校园网上可以顺畅的运行,但是随着学习者的增多,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学习路线实例,这将产生大量的数据冗余,要求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存储、吞吐能力强,提高了教学成本和管理难度,这些都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线学习成为当今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产生了很多在线学习系统,但是目前的在线学习系统都没有预设学习路线和修改学习路线这个功能,无法监督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不方便教学管理。文章以辽东学院课程中心为例主要讲述在线学习系统预设学习路线模块的课程关系的分析、数据库表的建立、学习路线预设与修改等技术,建立串行学习路线预、并行学习路线预设和混合学习路线预设框架模型,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的实现做了详细的叙述,希望能为开发者提供一个实用模型,并且希望对其他应用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对于大量学习者的学习路线实例产生的数据冗余问题,功能开发者已经找到应对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参考目前流行的个性化推荐方法,例如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基于内容的推荐、协同过滤推荐,根据学习者以往的选课信息,在线学习系统自动的将学习者可以进行学习的课程推荐给学习者实现智能预设。由于现实条件约束在这个版本的学习路线预设中无法体现,但是在接下来的学习路线预设版本中会加入这个功能。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校研究生是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培养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研究生培养工作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学术道德是保证高校研究生能够正确开展学术活动的保障,是提高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然而,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术环境的日益变化,研究生群体中出现了诸多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学术道德规范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近年来,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据中国科协调查,科技工作者普遍认同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取得的进展,但有近四成科技工作者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缺乏了解,近半数没有系统学习过科研规范知识;超过五成研究生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是违背科研道德与诚信最严重的群体,相当数量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持宽容态度,科研诚信意识淡薄。
学术道德包括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之中。
科学需要诚实,需要客观,学术道德是指学术过程中行为主体的道德意识,它约束科学家之间,科学共同体内部,以及科学共同体与公众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术道德可分为以下两个层面:科学家的职业道德与介入了科学的社会其他人士的科学道德意识。学术道德教育,意指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侧重于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的能力。具体地讲,就是从知上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情上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意识,从意上培养学生对科学求实创新的态度,从行上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能力。
科学研究是人们探索未知、创造知识和技术的活动,目的是获得新的认识,阐明新的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为了发现真理,为人们提供同愚昧、落后、谬误乃至伪科学作斗争的锐利武器。科学家群体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成为社会高尚品德的象征,受到社会各界的敬仰和尊重。但是,科学研究是一项非常神圣又非常艰辛的开拓性事业,它的道路也是崎岖不平的。有的科学家可能抓住了科学发展的机遇,摘取桂冠,获得世人赞誉;有的科学家可能一辈子只做些科学发展中的阶梯性工作,成为科学发展史上的“铺路石”;历史上有的科学家不仅研究成果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和承认,还遭到传统的压力和宗教的诋毁迫害。因此,科学研究从本质上就要求科学家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于探索真理,不惜为真理而献身的科学精神。
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一个探索真理、揭示真理、捍卫真理、献身真理的过程。高扬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与取得超越前人的科学成果,从来都是相依相傍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坚持真理,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取得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我国科技界的优良学风主流,也是我们对我国科技事业能够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和力量所在。
许多的科研人员价值观存在严重的问题,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滋长,科学道德观念有所淡漠,科研作风有所松懈,个别人甚至违反国家、军队有关法规,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在科学道德上,有的不尊重事,为取得所谓“科学”的结论,人为改动实验数据;有的为了能申报成果,拉关系走后门,请专家出具有利于自己的评审意见,有的甚至涂改专家的评审意见;有的为了个人或本单位的利益,诋毁别人,抬高自己,不愿搞科研协作等。
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既是一项紧迫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作出长期努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要贯穿于科技创新的整个活动过程,做到哪里有科学活动,哪里就有坚守科学道德的要求;哪里有科技工作者,哪里就有倡导优良学风的必要;要贯穿于科技工作者加强修养的整个生命过程,倡导优良学风,需要每一个人都有“每日三省吾身”的精神;要贯穿于先进文化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树立科技界科学严谨、诚实守信的整体形象,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激励公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科学道德是兴校之本,也是学者立身之本。科学道德应在三个层次上进行建设。一是构建和完善学术体制;二是构建和完善道德体系;三是学术行为主体履行道德规范。就科学家而言,科研规范可以看作是科学研究这个行业的“行规”。虽然这个行业没有从业资格考试,但是进入这个行业,必须遵守它的道德准则、规范和规则。对初入科研领域的人来说,也有一个学习过程。很多发达国家都开设了科研诚信相关课程,甚至是门必修课。但在我国,科学道德规范缺乏系统全面的培养和教育,还处于“言传身教”的方式。现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科研成果与经济利益联系越来越紧密,实用性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呈现出产业化的趋势,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大规模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授科研道德和科研规范显然是不够的。
“弘扬科学道德、践行‘三个倡导’,奋力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对科学道德的新要求。那么在新时代怎么加强建设科学道德呢?尤其针对我们研究生,这个不仅仅要靠我们自己约束自己,还要有健全的制度。
针对学校:注重工作体系和规范制定,将宣讲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及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全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的协调和落实。强化教师学术行为规范,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学术规范相关条款、调查和处理流程、主要负责部门和惩处条款。强化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组织编写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发给每个导师和研究生;将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测试纳入最新培养方案的必修环节,设立1个学分,规定研究生在中期考核前必须完成网上测试。
注重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宣讲教育常态化。在教师岗前教育培训中突出科学道德教育,在新入职教师和新增导师培训中,邀请专家作学术道德教育专题培训,编制包括学术行为规范在内的培训材料供教师学习参考。组织上好“新生入学第一课”,邀请专家帮助全体新生全面了解科研过程中的学术规范行为,防范在科研工作中发生学术不端行为。
注重日常教育,寓宣讲教育于主题活动之中。要求辅导员、导师对科学道德要经常强调,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加强科学道德教育;在学生进行重要学术活动之前,要求学生签订学术诚信承诺书,要求指导教师尽好指导监督责任。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包括研究生在内的高年级学生“朋辈教育”功能,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组织通过签订“诚信倡议书”等方式,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树立诚信意识,维护科学道德。
首先,辅导员应从自身做起,在学术研究上高标准严要求,在研究过程中杜绝抄袭,一切结论依据实验结果,不胡编乱造。在日常研究生工作管理中加强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在入学教育中多次进行学术道德规范强调工作,并定期开展讲座强调学术道德的重要性,违反学术道德的严重性,并通过实际事例让学生形象体会到违反学术道德所造成的影响,这个影响不仅仅是对个人的影响,也会对班级学院乃至学校都造成不良影响。并多多鼓励大家在校期间举行学术方面的活动,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论坛、发表文章等,增加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其实学术没有那么困难,只要亲身实践,就能有良好收获。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当前高职学生的英语作业存在许多问题,不能有效地促进英语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给学生多样化的选择,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因此,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对高职英语作业进行设计和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可以达到较好的英语教学效果。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小学英语课外作业设计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英语课外作业是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解决当前中小学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将多元智力理论引入到中小学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中,并以语言智能和音乐-节奏智能为例设计中小学英语课外作业以促进课外作业设计进行改革。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中小学英语 英语课外作业设计
英语课外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理解、巩固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途径,是中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中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外作业形式及内容单一、课外作业量太大、课外作业无层次性、课外作业设计缺乏系统性、课外作业功能单调等等,这导致学生对英语课外作业失去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英语学习。同时,中小学学生本来学习压力就大,课外作业设计的不科学性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这不仅无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失去了课外作业原本应有的意义。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设计课外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走出课外作业困境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当前中小学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为了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将多元智力理论引入到中小学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中,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设计课外作业,树立个性化作业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作业,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课外作业的完成过程成为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升华的过程,以达到学生多元智能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
多元智能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风靡全球的教育理念。它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专著《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并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以上的思维方式,据此他提出了人的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在研究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笔者的研究过程中,多元智能理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与课外作业设计的结合运用,使得笔者能够针对课外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
3.1基于逻辑-数理智能的英语课外作业设计
在传统意义上,逻辑-数理智能好象在理科中强调的比较多,与英语教学没有太大关系。其实不是这样的,在英语教学中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对于篇章结构的分析、寻找文章的时间线索、逻辑线索等方面就需要用到这种智能。英语教学对这一智能的利用和发展首先体现在进行听、说训练上,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必要的语音、语调、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及已有的背景知识进行思考、假设、揣摩意义,或预测内容的发展等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如联词猜词等形式的课外作业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
对于小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课外作业:
(1)在学习了动物后,教师可设计一些根据提供的线索猜测单词的课外作业;
Its an small animal,living in the sky,and it can fly.Im a/an.(bird)
Its an small animal,living in water and on land,it can swim in water and jump on land,its green and it has a big mouth.Im a/an.(frog)
Its a small animal,living in the night,can run very fast,and it doesnt like cats.Im a/an.(mouse)
Its a cute and small animal,living in the holes(洞),can jump,likes grass and its eyes are red.Im a/an.(rabbit)
(2)在学习了数字后,教师可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如:“How many students in our class?”“How many girls and boys?”等,要求学生写出算式并回答,以此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对于中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课外作业:
(1)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续写课本故事的结局或根据最近看的电影续写结局;
(2)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趣味数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应用类课外作业,如There are one thousand eight hundred and fifty apple trees and banana trees,two thousand eight hundred and fifty apple trees and pear trees,two thousand nine hundred and twenty banana trees and pear trees.Which tree is the fewest?And which tree is the most?
基于逻辑-数理智能的课外作业设计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现有条件推理判断的能力,促进他们逻辑-数理智能的发展。
3.2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英语课外作业设计
视觉-空间智能强的人对色彩的感觉很敏锐,喜欢想象、设计及随手画,喜欢看书中的插图。这一类的人在学习时是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因此,教师应当顺其势,扬其长,在英语课外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课外作业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例如布置一些绘画的作业等等。
对于小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课外作业:如学习了“Meet My Family”这一课时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课外作业供学生选择完成,并让学生下次在课堂上评出最佳作品,展出于教室的学习园地。
(1)画一张全家福,用英语标出家庭成员并标出他们最喜欢吃的水果;
(2)设计一棵Family tree,用英语标出家庭成员并标出他们最喜欢的颜色;
对于中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课外作业:如学习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这一课时之后,教师可以按照课程要求组织学生看一次英文电影,看完后设计以下课外作业让学生完成。
总之,在中小学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中,教师应当掌握多元智能的理论,领会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愿意去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智能发展倾向和学习风格,改变自己以往传统的课外作业设计方式,尽可能以多元方式呈现不同的课外作业。同时,对于八种不同的智能领域给予公平的对待,基于八种智能设计课外作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提供学生更多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发自己的智能,体验到成功和快乐,让英语课外作业真正成为放飞学生才能的舞台,真正地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因此,笔者认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小学英语课外作业设计应该成为一种新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计理念,以推动中小学英语课外作业设计进行改革。
相关文章: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并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已经预示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世纪。而在我国,从在卫生部获悉,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标志着幼儿教育改革迈进了一个新阶段。在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一点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已把幼儿教育提到一个很高的议事日程,它不仅和基础教育同等重要,同时还承担着“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但是,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这是大家一直在研讨之中的问题。
一、 确立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 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 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4. 做事有信心和有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
5. 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 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
7. 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 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9. 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10. 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二、 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所需知识和能力,要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虽然一个新课题,但这种现象却由来已久,只是以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很多不良现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面而来,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时,它的负面影响已让我们措手不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4.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统一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由于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作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开设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认识。2、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亲子活动,密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3、家访,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家园联系活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项教育内容将会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关键,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紧跟形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摘 要】健康的心情能陶冶一个人地情操,使人充满活力。如果一个人开朗乐观,不论他遇到什么困难或遭到什么不幸,都能过得洒脱、自如。所以,作为幼儿教育者,更有义务让每一位幼儿有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教师 家庭 教育
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幼儿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许多儿童都普遍存在着嫉妒、任性、孤僻、焦虑、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行问题
当今的儿童大多是家庭的过分溺爱中成长,许多家长因为是独生子女就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而长此以往,在儿童心中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蛮横霸道,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步会发展到破坏课堂纪律、说谎、打架等劣迹行为,甚至违反社会法纪,这常常令家长追悔莫及。
(二)情绪问题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在儿童时期,其情绪问题极易受到家长们的忽视,如果父母不从小就注重孩子情绪培养的话,可能孩子成长后将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三)人际关系问题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调查表明,许多儿童都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会对儿童个体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性格问题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在儿童阶段,性格问题主要表现在胆小、害羞、自卑、怯懦、暴躁、身体或语言攻击等众多方面。儿童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会经常难于完成家长让他做的如表演、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这样会使他们更加恐惧做这样的事,反而加重了儿童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及来自社会的影响
1.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遗传的不同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幼儿都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会影响该幼儿心理发展,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来自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父母及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空间狭小
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二加一的简单结构。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一家三口独居单元房,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1)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孩子过分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性强、懦弱、缺乏独立性,导致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
(2)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使孩子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3)家长整日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的发展。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成了孩子形成不良心理品质的诱发剂。
(4)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年龄较小的孩子会出现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并表现出害怕、拒绝、孤独等问题行为。
(三)教师教育方法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方式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母亲或亲人的角色,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做为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任启蒙者——幼儿教师,在处理每个问题时,教师所体现的个性待征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适合幼儿发展、幼儿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用爱心拥抱孩子,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
(二)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得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做深刻的反思,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三)教师要合理安排好幼儿一日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及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 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家长会”, “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摘要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早期教育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从事多年幼儿教育,越发的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在幼教工作中凸显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关爱
一、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大家知道这个时期的幼儿有着显著的年龄特点,加之时代赋予的特点,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点,我们才会有针对性的教育。我看过一个对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报告,报告中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某地区对3000 名4-6 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阶段年龄在3 至6 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行为方面。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非常好动。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你表达出“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
2.情绪方面。幼儿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常为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容易激动、变化、外露并且很不稳定。比较顽固,会发脾气,出现这个阶段的叛逆,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起伏大,如果不做好疏导可能会影响到成年。
3.智力方面。能了解父母在想什么,会察言观色。有惊人的想象力,带有夸张性,有时大人会认为他们在撒谎,其实他们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
4.语言方面。三、四岁的幼儿已能够掌握全部基本语音,词汇量增多。在正确的教育下逐步掌握语法结构,幼儿到了五、六岁时,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心里所想的,嘴巴直接说,喜不喜欢谁会直接表达。
5.个性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不同,致使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逐渐表现出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特点,这些都会在人的一生中保留它的痕迹。
6.时代特点。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被宠爱为“小公主”“小皇帝”,他们普遍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在家很少遇到需要合作的环境,使许多幼儿并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加上家长的宠爱和教育方式的不当,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
总体来说,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的心理特点。同时,因为独生子女增多,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懦弱、惧怕困难、率性、不理解关心人、缺创制性、缺合作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合群、攻打性行为、畏怯、多动、情感障碍等等。这种现象如不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注重和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躲避的课题。
二、教师关爱幼儿心理健康
(一)更新观念
1.树立新型的幼儿教育观。俗话说:“没有错误的学生,只有错误的老师”。我们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能用是否“听话”来衡量一个孩子。
2.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发展,多充电学习,自身素质跟上。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3.将儿童看成一个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贡献者,学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幼儿的潜能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发展,催发幼儿心灵深处智慧的种子发芽。
(二)充满爱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
1.爱每一个孩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把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疼爱,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
2.鼓励孩子。多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千万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变得消极。
(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心理犹如一张干净的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浇花要浇根,育童先育心。”在施教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优势,做好启蒙培养,引导幼儿拥有积极的心态。
1.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故事、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我在所带的班上曾经开展过“不做‘小皇帝’,要做‘小公仆’”为主题的试验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受到家长和同行的称赞。
2.持之以恒。贵在坚持,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有效地渗透到每一天教学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学生在和教师、父母、同龄人、年长者的合作交往中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家长的行为对幼儿直接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要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至关重要的。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要把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变家长教育方法、增进家长素质提高、加强沟通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按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应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换等形式宣传,利用QQ群、手机等媒介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幼儿养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幼儿承载着家庭全部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教师有着重大的责任,让我们关注幼儿心理,引导幼儿行为,不断探索幼儿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3).
[2]卜翠平. 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14).
[3]李娜.让幼儿寻找快乐的源泉[J].成才之路. 2012,(5).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